【信息時間:2025-01-09 閱讀次數(shù): 】
陸績與“廉石”
在江蘇蘇州文廟的庭院里,豎著一塊刻有“廉石”字樣的巨石。這塊“廉石”的來歷,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吳郡吳縣(今江蘇蘇州)人陸績有關。
《三國志·吳書·陸績傳》記載,東漢末年,孫策占領江東后,有一次,孫策與長史張昭、校尉張紜、謀臣秦松等人在吳郡共論天下大勢,感到四海并未太平,須用武力來平定。當時陸績因年少未能與他們同坐,便在遠處大聲提出不同的見解。他說道:“當年管夷吾在齊桓公那里任相,九次聚合諸侯,一匡天下,不用兵車??鬃诱f,遠處的人不服從,便修正文德,他們便會來。現(xiàn)今討論的人不務求懷取道德,而只是崇尚武功,我陸績雖是年幼無知,但還未能安心。”張昭等人聽了陸績的話后,深為驚異。
漢建安五年(200年)孫策死后,孫權繼承事業(yè),任陸績?yōu)樽嗖芫?。漢建安十三年(208年)冬,赤壁大戰(zhàn),孫劉聯(lián)軍大破曹軍后,孫權加封陸績?yōu)槠珜④姡o兵兩千,命他出征嶺南,去奪取并鎮(zhèn)守郁林郡(今廣西)。陸績在鎮(zhèn)守郁林郡期間,留下了一段關于“廉石”的佳話。
郁林郡地處嶺南邊遠山區(qū),陸績?nèi)斡袅痔貢r,常常不辭勞苦,跋山涉水,巡視各縣,體察民情。陸績在任多年,為官清正廉潔,輕徭薄賦,愛惜民力,深得百姓愛戴。不過,繁忙的軍政事務、山區(qū)的瘴氣,也漸漸損害了陸績的身體。陸績離任郁林郡時,只有一些簡單的行裝和幾箱書籍,全部家當還裝不滿一船。船家說:“船太輕,壓不住風浪,難以入海航行。”于是,他們商量買了一擔筍干,兩大甕咸菜,用來壓船艙,但船還是太輕,吃水很淺。恰巧岸上有一塊大石,陸績便請人把石頭搬上船來壓艙,方得以平安返回故里。陸績的廉潔美名也隨之傳開。
陸績回到家鄉(xiāng)吳縣后,不久即去世,年僅三十二歲。當時,這塊壓艙石被遺于“婁門之野” (今江蘇蘇州婁門)。后來人們出于對陸績清廉為官的景仰,又因該石取自郁林郡,故稱該石為“郁林石”。有人吟詩贊頌道:“郁林太守史稱賢,金珠不載載石還。航海歸吳恐顛覆,載得巨石知其廉?!碧瞥娙岁扆斆墒顷懣兊暮笠?,陸龜蒙將這塊石頭移放在姑蘇臨頓里的宅門處,并以“官無長物唯求石”作為家訓。
明朝監(jiān)察御史樊祉到蘇州,聽說了陸績其人和“郁林石”的來歷后,便于明弘治九年(1496年)命人將該石移至蘇州按察院衙署左側,造一座亭,放置其中,并題名鐫刻“廉石”二字于石上,以之作為百官之誡。清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蘇州知府陳鵬年在修葺蘇州郡學時,又將“廉石”移至郡學(蘇州文廟)內(nèi),供人觀瞻。
(文章摘選自《畫說廉政》)
來源:學習強國網(wǎng)